时间: 2025-04-24 16:4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02:31
“夜不成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夜晚不能入睡”。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忧虑、烦恼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安然入睡,通常暗示心中有事挂念。
“夜不成寐”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中描述了因忧虑而无法入眠的状态。虽然该成语的具体出处不常被引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失眠和焦虑的敏感,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理解。
“夜不成寐”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在表达失眠的程度和情感上有细微差异。
在**传统文化中,睡眠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古人往往认为情绪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夜不成寐”的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心理状态,还揭示了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增大,该成语的使用更为普遍,反映出当代人对焦虑与失眠问题的关注。
“夜不成寐”让我联想到那些无数个失眠的夜晚,那种焦虑和无助的感觉,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停滞。它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常常让我反思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过因学业压力而夜不成寐的经历。每当临近考试,总是会因为担心成绩而失眠,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情感。后来我学会了调整心态,尝试放松自己,以此改善睡眠。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夜不成寐”:
月明点滴窗前影,
独坐孤灯思绪飞。
心中忧虑难安宁,
夜不成寐梦难回。
通过这些词句,传达出失眠时的孤独与思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ssing and turning”或“wide awake”,它们同样描绘了因烦恼而无法入睡的状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失眠的描述缘起相似的情感体验。
“夜不成寐”不仅是对失眠状态的描述,它还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脆弱与挣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情感的细腻与复杂,提醒我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他人的情感需求。
明日而先公言:‘汝夜何所往?吾闻抱关老卒云,楼故多怪,每夕必出。’予因道昨见者。是日徒于孤独,竟夜不能寐。
《资治通鉴·唐纪》:“夜不成寐,思国事之艰难。”
《后汉书·班超传》:“夜不成寐,思归汉之心切。”
《汉书·王莽传》:“夜不成寐,思变法之利害。”
《史记·项羽本纪》:“夜不成寐,思报秦之仇。”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夜不成寐,思公子重耳之安危。”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5回:“~,闻声则惊,在安庆医了半年,不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