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2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28:30
成语“神色不挠”由“神色”和“不挠”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神情和面色没有出现动摇或困惑,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压力、困难或挑战时保持镇定、沉着的态度。它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外表的从容。
“神色不挠”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来源,但可以从字面意思和构成分析其演变。该成语中的“神色”通常指人的面部表情和神情,而“不挠”则是指不屈服、不动摇。它可能是在传统文化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古人对处世态度的推崇。
“神色不挠”可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华文化中,保持镇定和从容是被高度赞赏的品质。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神色不挠”的态度,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品质依然适用,尤其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
“神色不挠”给人一种稳定、从容的情感反应,常常联想到坚韧、勇气和自信。这种情感在面对困难时尤为重要,能够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考试前夕感到无比焦虑,但我想起“神色不挠”的道理,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这让我意识到,保持镇定是应对挑战的重要策略。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风雨交加夜未央,
心中志向如磐石。
神色不挠前行路,
无畏无惧踏晨曦。
此诗表达了在困难中坚定前行的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keep calm”或“stay composed”,这些短语同样强调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品质。这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镇定态度的普遍重视。
通过对“神色不挠”的学习,我对镇定和勇气的理解更为深刻。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生活中的哲学。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我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
常于殿庭论奏曲直,则天厉色诘之,左右莫不悚栗,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
《宋史·岳飞传》:“岳飞神色不挠,忠义之气,溢于颜面。”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三》:“曹操见超,超神色不挠,操曰:‘真丈夫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持节西域,神色不挠,威震外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子产曰:‘神色不挠,可以为大夫。’”
帝怒,立召仁朗面诘之,至殿门,命去冠带。仁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