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1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5:43
成语“临机能断”由“临机”和“能断”两部分组成。“临机”意指在特定的情况下、环境中;“能断”则表示能够做出果断的决策。因此,整体意思为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而果断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临机能断”出自《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描述了王朗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果断能力。原文提到他“临机能断”,强调了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快速反应并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领导素质,特别是在军事和政治领域。
“临机能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决策能力,适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果断和应变能力被视为重要的领导素质。古代军事指挥官如诸葛亮、曹操等人常常被赞誉为具备“临机能断”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同样适用,特别是在商业、政治和危机管理方面,迅速的决策能力被视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临机能断”让我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在面对挑战时,迅速反应的能力不仅能影响结果,也能展现个人的能力与智慧。这种情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决策能力的培养,意识到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在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有一次项目进展不顺,客户提出了紧急的修改要求。虽然时间紧迫,但我迅速分析了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临机能断”的重要性。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编写如下段落: “当大雨倾盆而下,洪水迅速逼近村庄,村民们惊慌失措。就在此时,村长站了出来,目光坚定,他临机能断,迅速组织大家转移财物,确保了村庄的安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quick decision-making”或“decisive action”,虽然意思相近,但可能没有“临机能断”那种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西方文化中,果断的决策同样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
通过对“临机能断”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决策能力的描述,更是一种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理智的能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升了我的思维深度。
子盖雅有干局,质性方严,见义而勇,临机能断,保全邦邑,勤亦懋哉!
《明史·徐达传》:“达沈鸷有谋,临机能断,单车就道,缓急能应。”
《宋史·岳飞传》:“飞沈毅多谋,临机能断。”
《晋书·王导传》:“导善于因事,临机能断。”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后汉书·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然雅仗忠节,临机能断,是以士大夫多自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