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6:04
“临池学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池边学写字”。其中“临池”指的是靠近池塘,象征学的环境,而“学书”则指的是学书法。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勤奋学,尤其是指学*书法或其他艺术。
“临池学书”源自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常常在池边练*书法。他的这种坚持和努力使他成为了*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这个成语强调了刻苦学和恰当环境对于掌握技能的重要性。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学某种技能时的努力和专注,尤其是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绘一个角色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日常对话中,当谈到学某种技能时,朋友之间也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激励彼此。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临池学书”在*文化中象征着勤奋和对艺术的追求,尤其是在书法这一传统艺术方面。现代社会中,虽然书法的地位有所变化,但这一成语依然可以激励人们在各个领域中追求卓越,强调努力学的重要性。
“临池学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联想到勤奋、坚持和对艺术的热爱。它也让我反思在学过程中环境对学效果的影响,适当的环境可以激发灵感和动力。
在我学书法的过程中,我总是努力寻找一个安静且舒适的环境来练,仿佛自己也在“临池学书”。每当我在练*时,都会想起这个成语,提醒自己要坚持不懈。
在春天的池边,桃花绽放,微风拂面,我静坐于此,手握毛笔,心中默念:“临池学书,笔下生花。”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我仿佛与古人对话,感受着书法的魅力。
在西方文化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强调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高技能。这种思想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反映出对学*和努力的重视。
通过对“临池学书”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勤奋和环境对学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适用于书法,也可以扩展到其他学*领域,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保持努力和专注。
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宋史·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新唐书·李邕传》:“邕早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既入朝,人间传其眉目瑰异,至阡陌聚观,后生望风内谒,门巷填隘。中人临问,索所为文章,且进上。所善客元德秀等,抉隐射覆,亡不淹中,皆魏文所谓‘五经鼓吹’者也。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时议者云:‘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后汉书·张芝传》:“芝少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学,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从小学习练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献之写“大”字让父亲检查,父亲在字上加上一点成为“太”,他跑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只有一点才是真功夫。于是王献之守在家里18个大水缸边练习写字
少不肯~,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