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0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1:09
成语“不知肉味”的字面意思是“不知道肉的味道”。其基本含义指的是由于专注于某件事情而忽视了生活中其他的乐趣和享受,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过于忙碌或投入于某项工作而忘记了吃饭或享受生活的情景。
“不知肉味”源于《红楼梦》。在书中,贾宝玉因沉迷于读书而忘记了吃饭,这种情形形象地表现了他对书籍的渴望和对生活中其他事物的忽视。这个成语由此流传开来,成为了形容人们过于专注某事而忽略其他事物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饮食不仅是生理需求,也是社交和文化的体现。成语“不知肉味”反映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工作压力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常常因忙碌而忽略了健康和生活的乐趣。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失去对生活的基本享受。它提醒我在忙碌中不要忘了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我曾经在学期间,因考试压力大而经常忘记吃饭,几乎成了“不知肉味”的状态。后来我意识到,适当的休息和饮食能够让我更好地集中精力学,因此我开始调整时间,确保有规律的生活。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书海沉浮心自醉,
不知肉味几时回。
浮云游子随风去,
愿把美味入梦来。
这首诗表达了对学*的投入与对生活享受的渴望,展现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be too absorbed in something”来表达相似的含义。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两者都强调了对某事过度专注导致忽略其他事物的现象。
通过对“不知肉味”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找到生活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中丰富了我的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不觉以过之,以此为娱,不知肉味。”
《后汉书·马融传》:“融既博览典雅,精核数术,又性好音,能鼓琴吹笛,而为督邮,无留事,独卧郿平阳邬中,有雉离其庐,融去官,客于凉州武威,闭门读《礼记》,三年不知肉味。”
《汉书·礼乐志》:“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故曰:‘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游学,他到郊外散步,他听到一阵悦耳的音乐,就循声走去,看见一个老人在树林里演奏《韶》乐,悠扬的乐声把孔子心中烦闷驱逐得一干二净。以后的几个月孔子一直陶醉在这音乐中,不知道吃肉的味道
小人已三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