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1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40:38
成语“五车书”字面意思是指五车装满的书籍。它用来形容一个人书籍的数量极多,或形容某人的学识渊博,通常是指知识的丰富和学术的成就。
“五车书”的来源可追溯到《汉书·王莽传》中,描述王莽时有一位学者名叫王虞,他的书籍多到需要五辆车来装载。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知识和书籍的重视,强调了学术的价值。
“五车书”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和学识被高度重视,成语“五车书*”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现代社会虽然信息获取方式多元,但对知识的追求依然重要。此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依然适用来鼓励人们学和积累知识。
“五车书”让我联想到知识的力量和个人成长的过程。每当听到这个成语,我会想起那些不懈追求学问的人,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值得尊敬。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也曾遇到过需要大量阅读和积累知识的情况。比如,在进行一项学术研究时,我体验到了“五车书”的真实含义。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阅读,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在我的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书海浩瀚如星河,
五车书卷梦中歌。
知识之舟破浪行,
愿君共赏这一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be well-read”或者“a wealth of knowledge”。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它们同样传达了知识丰富的意思。
通过对成语“五车书”的学,我更加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使我在沟通时更具说服力和深度。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晋书·束皙传》:“皙博学多闻,拜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转博士,著作如故,皙在著作,得观《竹书纪年》,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皙辞疾罢归,教授门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皙才学博通,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遇乱亡失,其《五经通论》、《发蒙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行於世云。”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於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於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汉书·艺文志》:“凡书九家,五百九十六篇。”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