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1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5:07
成语“传诵不绝”的字面意思是“传递和吟诵的声音没有停止”,引申为某种事物(如诗歌、故事、传说等)受到广泛传播和喜爱,流传不衰。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作品或言论被人们广泛传颂,不断被引用和讨论。
“传诵不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组成部分“传诵”与古代文人吟诵诗词、传递文化的行为息息相关。在**古代,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通过口口相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传诵不绝”可以看作是对这种现象的概括和总结。
在不同的语境中,“传诵不绝”可以用于:
“传诵不绝”在**文化中强调了口耳相传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诗词和文学作品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如网络、社交媒体),但某些文化作品仍能迅速传播并引发共鸣,体现了这一成语的现代适用性。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文学作品带来的感动和共鸣,尤其是那些通过口口相传而成为经典的诗歌和故事。它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使我意识到文学与人心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个诗歌朗诵会,会上有人朗诵了古诗《静夜思》,这首诗至今仍在许多人的口中传诵不绝。我也曾在讨论会上提及某位作家的作品,结果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显示出其作品在当代的影响力。
在春风拂面的季节,
那首古老的歌谣,
在每一个耳边轻声传唱,
传诵不绝,永恒的旋律,
如同春水般涌动,
在心底荡漾。
在英语中,“传诵不绝”可以与“widely circulated”或“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进行比较。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某一文化或故事的长久流传,但在使用场合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成语“传诵不绝”的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语言的力量与文化的传承。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时更能精准地传达某种持久影响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使用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增强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那篇数百年来传诵不绝的《正气歌》,博得广大人民的热爱和尊敬。
《宋史·文苑传序》:“宋兴,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南渡文气不及东都,岂不足以观世变欤?”
《文选·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
《后汉书·班固传》:“固所著《汉书》,文辞渊雅,义理该明,传诵不绝。”
《汉书·艺文志》:“《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传诵不绝。”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没,其言立,传诵不绝。”
那篇数百年来~的《正气歌》,博得广大人民的热爱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