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5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55:14
成语“枉道事人”字面意思是“歪曲了做事的道理来对待人”。它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事务时,不按照正当的原则和道理行事,而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对待他人,通常带有贬义,暗指一种不道德、不正直的行为。
“枉道事人”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比较少见,但它的构成可以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的概念,意味着要遵循正义和道德的原则。而“枉道”则表示偏离这些原则,进而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这个成语可能源自古代对治理和人际关系的讨论,反映了对不正当行为的批评。
“枉道事人”多用于批评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来完成目标的人。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特别是涉及伦理和道德冲突的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于揭示某人做事的不正当性;在演讲中,可以用来警示他人不要走上歧途。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讲求“道德”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成语“枉道事人”反映了对这些价值观的重视。现代社会中,商业竞争激烈,很多人可能为了利益而违背道德,强调此成语的警示作用。
“枉道事人”常常带有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不诚实和背叛。在听到或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会引发对不道德行为的反思和对诚信的重视,促使人们在生活中保持正直。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目睹过一位同事为了升职而故意抹黑他人,结果不仅失去了同事的信任,也被领导看穿了动机。这个例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枉道事人只会导致短期的利益和长期的失落。
在夜幕降临的城市,一个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不惜使用枉道事人的手段,然而,他所得到的财富并不能带来内心的平静。最终,他在繁华的街道上,发现自己孤独无依,心中充满了对道德的反思。
在英语中,有“cut corners”这个表达,意指为了节省时间或金钱而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和“枉道事人”有相似之处,强调了不正当手段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枉道事人”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成语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道德价值观的反映。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坚持正道,保持诚信,这对我的语言学与表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袁绍外宽而内忌,好谋而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之败,非不幸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不恤国政。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而内忌,不量主而事之,自取败亡,非不幸也。”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莽者也。是故汉兴以来,至于莽之败,皆枉道事人者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枉道事人,不如直道事天。’”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枉道以事人,人亦枉道以报之。”
~,曲学阿世,皆从此而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