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3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9:08
“断章取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从一段文字中断开来,取其字面意义”。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不顾上下文的整体意思,片面理解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常常导致误解或错误的解释。
“断章取义”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原文为“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里的“周而不比”强调了君子广泛考虑事物的整体,而“小人则只看局部,容易断章取义”。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儒家思想有关,强调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与审慎解读。
“断章取义”常用于批评那些对某段话或某种观点的片面理解。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通过角色的对话展示这种误解;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指责他人对自己话语的误解;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提到这一成语以强调理解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断章取义”现象愈发普遍。人们常常只看标题或片段,而忽略文章的全貌。这种现象带来了误解与争论,因此,“断章取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断章取义”往往带有负面的情感色彩,令人想起误解和争吵的情境。它也提醒人们在交流时应更加谨慎,避免因片面理解而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微信群中分享了一篇文章,却发现有朋友对我的分享进行了断章取义,认为我支持某种极端的观点。于是,我不得不耐心解释原文的整体意思,以澄清误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沟通时的清晰表达和对他人理解的耐心是多么重要。
在某个故事中,有一个角色因为听到一句话的片段而误解了另一角色的意图,导致一系列的误会和冲突。最终,他们通过坦诚的对话,意识到是“断章取义”造成了误解,从而化解了矛盾,增进了彼此的信任。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taking things out of context”,意指在没有考虑上下文的情况下,曲解或误解某一言论。这两个表达都强调了理解事物时上下文的重要性,但在文化背景、语言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断章取义”的学习,我认识到在交流和理解中,全面性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在学习和表达中保持严谨,也促使我在与他人沟通时更加注意对方的理解。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春秋后期,崔杼和庆封杀死齐庄公,拥立齐景公杵舀。庄公的卫士卢薄癸和王何外逃他国。卢的弟弟卢薄弊悄悄取得庆封的信任,用计除掉崔杼一家,并把自己的妻子进献给庆封,他找回卢薄癸及王何,成功杀死庆封一家为庄公报仇
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故入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