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7:36
“当立之年”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正值立志的年纪”。通常指的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被认为是一个人立志、追求理想和目标的关键时期。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对年龄和人生阶段的重视。在《论语》中有提到“吾志之所向”,强调年轻人应在这个年纪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虽然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它体现了古代对年轻人志向的重视。
“当立之年”常用于讨论年轻人的人生方向、职业选择、学*目标等场景。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年轻人如何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做出选择和努力奋斗。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鼓励年轻人把握机会,制定人生规划。
同义成语:立志之年、志存高远
反义成语:暮年、无所作为
在**文化中,年轻人被寄予厚望,特别是在“当立之年”这个阶段,社会普遍期待他们能够积极进取,追求更高的理想。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职业选择的多样化,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年轻人勇于探索和实践。
“当立之年”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青春的激情与奋斗的时光,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它激励着我在生活中抓住机会,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在大学时期,我正处于“当立之年”,面临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的关键时刻。我参加了很多社团和实*活动,为将来的职业道路打基础。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当立之年”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
当立之年志如虹,
梦想乘风去远行。
青春不负每寸光,
奋斗拼搏写华章。
这首诗表达了年轻人在当立之年应当努力追求理想的主题。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coming of age”来表达,指的是一个人从青少年过渡到成年人的过程,通常伴随着责任和独立性的增加。这与“当立之年”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但“当立之年”更强调人生目标的确立。
通过对“当立之年”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不仅传达了对年轻人理想的重视,也体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年轻时应当把握机会,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今汝将及~,犹未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