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2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16:24
“以文害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文字来损害言辞”。它通常用来形容由于文字的修饰或文学的造作,使得表达的意思变得晦涩难懂,甚至导致误解。基本含义是警惕过于追求华丽辞藻而导致的表达不清晰、失真。
“以文害辞”源于《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既要有文采,又要有质朴的品德。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对文字的过分追求可能会影响到言辞的清晰和准确。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学与表达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认识。
“以文害辞”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文字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过于追求文采而忽视内容的表达,常常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简洁明了的表达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以文害辞”的警示意义依然适用。
“以文害辞”让我联想到在学*和表达中,过于追求形式可能会导致实质内容的丧失。这种情感促使我在表达时更注重清晰与简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语言。
在我的学*经历中,曾在一次学术报告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导致听众反应冷淡。之后我意识到应以“以文害辞”为鉴,开始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注重用简单易懂的话语传递信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以文害辞”:
在字里行间寻美丽,
不知何时失真情。
以文害辞空自赏,
欲言又止似无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style over substance”,强调形式胜过内容的现象。此外,有“obfuscate”一词,意指故意使事情变得模糊或难以理解,这与“以文害辞”所传达的警示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以文害辞”的学,我更加认识到语言表达的力量与技巧。在日常沟通和写作中,保持简洁和明了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也能避免误解。我会在未来的学和表达中,时刻提醒自己,避免“以文害辞”的情况发生。
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文心雕龙·定势》:“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孟子·离娄上》:“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子美诗,备诸家体,非必率合程度,侃侃者然也。是篇落句处凡五杜鹃岂可~、辞害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