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18:27
成语“一瞑不视”字面意思是“闭上一只眼,什么也不看”,引申义为对某些事情或现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通常指故意忽视或不愿意关注某种问题。
“一瞑不视”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其中“瞑”意为闭眼,强调一种不愿意看见或承认的状态。具体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与人们对于某些不愿面对的事实保持沉默的心态相关。
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一些不愿接受的现实或问题时的态度,比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面对社会问题时的沉默常常被视为一种消极态度,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则被推崇。因此,“一瞑不视”在现代社会中被用来批评那些对社会不公选择无视的人,强调个人应对社会问题负有责任。
这个成语常常引发我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它提醒我,面对不公正现象时,选择“视而不见”不仅是对自己良知的妥协,也是对他人苦难的无视。这样的情感联想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注意用词,尝试引导他人关注社会问题。
在一次讨论社会责任的课堂上,我提到了“一瞑不视”这个成语,强调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身边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选择忽视。通过这个成语,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意识到,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一瞑不视”:
夜幕低垂,街灯微弱,
人群中,忙碌的脚步匆匆。
有谁在一瞑不视,
忽略了角落里的孤独与寒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urning a blind eye”,意指对某些问题故意无视。这个短语与“一瞑不视”有相似的含义,反映出在不同文化中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责任感。
通过对“一瞑不视”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与道德观念的载体。这个成语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关注周围的事物,不要选择视而不见。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让我在表达时更加准确地传递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未同,不得已乃杀包以弭其迹,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至阳武,会太祖拒之,大破绍军,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绍与八百骑渡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归之,或劝绍载辎重渡河,绍俯而弗视,左右进马,绍据地瞑目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遂不渡。”
《汉书·王莽传下》:“莽就车,之渐台,欲阻池水,犹抱持符命、威斗,公宾就斩莽,军人入室,取其衣服,持其首诣王宪,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东宫,妻莽后宫,乘其车服,云一瞑不视。”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瞑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瞑而万世不视。”
~,亦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