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0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1:43
成语“众目共视”字面意思为“众多的目光共同注视”。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众人集中注意力,关注某一事物或**,通常带有一种不可忽视的、普遍关注的意味。
“众目共视”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构成。成语中的“众目”指的是很多人的眼睛,而“共视”则表示大家一起看或关注。这个成语的构成反映了人们对某一**或现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常用于描述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众目共视”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包括: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某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众目共视。这个成语在社会舆论、公共、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使用,反映了公众参与和关注的重要性。在某些情况下,众目共视也可能带来压力或影响决策。
“众目共视”常常让我联想到在公众场合下的紧张与期待。它给人一种“无法逃避”的感觉,尤其是在重大**发生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给当事人带来了一种责任感和压力。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比赛当天我感到非常紧张,因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那种众目共视的感觉让我更加努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我体会到公众关注的分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广场上聚集了许多人,他们的目光如潮水般涌向舞台。此时,一位年轻的歌手走上前,众目共视下,她的声音如同清泉一般,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nder the spotlight”,意指某人或某事受到公众关注。虽然两者都强调了关注的集体性,但“众目共视”更强调了集体的目光和注意力,而“under the spotlight”可能更偏向于个体的突出表现。
通过对“众目共视”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状态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在语言学*中,理解和应用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增强交流的效果。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公众的关注能够影响**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言一出则万口争传,众目共视,虽欲为私,其势不可。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众目共视,众口共议,虽欲掩之,不可得也。”
《后汉书·袁绍传》:“众目共视,众口共议,虽欲掩之,不可得也。”
《汉书·王莽传》:“众目共视,众口共议,虽欲掩之,不可得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众目共视,众口共议,虽欲掩之,不可得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众目之所视,众口之所言,虽欲掩之,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