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4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1:42
成语“众目所归”字面意思是“众人的目光所指向的地方”,引申为大家的共识或普遍认同的事物。它形容某种意见、看法或事物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众目所归”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无敢不归于众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指的是在公众面前,某种行为或观点获得了共识,成为众人所认可的选择。
“众目所归”通常在讨论某种观点或行为时使用,尤其是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它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演讲中的论证、或日常对话中表达共识。
同义成语:广受欢迎、众望所归、共识。
反义成语:众说纷纭、各执己见。
“众目所归”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智慧与共识的重要性,反映了儒家文化中重视社会和谐与统一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各种公众讨论、社会等场景,体现了集体决策的价值。
“众目所归”给人一种团结、共识的感觉,令人联想到民主决策和集体力量。它在表达意见时,能够有效地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励人们共同努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参与过一个社区项目的讨论,大家对项目的方向有不同的看法,但经过反复沟通,最终达成了一致。这种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众目所归”的重要性,只有集体的智慧才能形成最优的决策。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众目所归”:
纷纷扰扰皆浮云,
唯有真知众目归。
同心携手共前行,
努力方向自明辉。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 consensus of the crowd”或“the majority opin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公众的意见和共识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但在使用的文化背景上,可能更侧重于个体表达与民主过程的结合。
通过对“众目所归”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表意清晰的成语,更是社会交往与集体决策中的重要概念。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社会讨论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兹乃众目所归,不待较而可得矣。
《资治通鉴·汉纪·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天下之人,皆归心于曹操。”
《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之人,皆归心于光武。”
《汉书·王莽传》:“天下之人,皆归心于莽。”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皆归心于项王。”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众之所归,必有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