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1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7:44
“知止不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不会有危险”。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以避免因过度追求而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知止不殆”出自《老子》中的“知止者,常止;知止不殆者,常安。”这句话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说明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避免因贪婪或过度追求而导致的危险和问题。
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多个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节制与适度被视为美德。古人强调“知止不殆”的道理,反映出对内心安宁与生活平衡的追求。现代社会中,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这一成语提醒人们要保持自我控制,避免陷入无止境的追求中。
“知止不殆”让我联想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智慧。它提醒我在追求目标的同时,要懂得适可而止,以免因过度追求而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遭遇了压力,想要加班完成任务。但我意识到如果不懂得适度,可能会影响健康。于是我决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知止不殆”,最终不仅高效完成了工作,也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追梦路上莫贪婪,
知止不殆心常安。
欲海浮沉需自控,
方得自在无烦难。
在英语中,“know when to stop”或“moderation in all things”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适度和自我控制的重视在许多文化中都是共通的。
通过对“知止不殆”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中掌握适度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追求目标时更加理智与从容。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引导和警醒的作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韩非子·难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荀子·劝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论语·颜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左传·宣公十五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