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2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1:50
成语“中道而止”由“中道”和“而止”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为在“中途”停止,基本含义是指在事情尚未完成时就停止下来,未能继续进行。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做事半途而废,未能坚持到底。
“中道而止”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中道而止,何其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事情进行到一半时停止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持之以恒、坚持完成任务的重视。
“中道而止”常用于描述那些在事业、学习、项目等方面未能坚持到底的人或事。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描绘一个主人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停滞不前。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某项工作上的不坚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华文化中,强调持之以恒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成语“中道而止”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人在追求目标时,会引用这个成语来警示自己或他人,提醒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坚持努力。
“中道而止”给人一种遗憾和停滞不前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失去机会和未竟的事业。这种情感反应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坚持,避免因失败而中断目标。
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有一次因为觉得某门课程过于困难而选择放弃,回头想来,这正是“中道而止”的体现。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中道而止”:
追梦路上风雨多,
信念坚定不畏惧。
若半途而止何以成?
愿持恒心到白头。
在英语中,可以用“give up halfwa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意义上有相似之处。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于坚持和放弃的讨论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中道而止”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坚持与放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能丰富我的语言表达,也能够激励我在面对挑战时不轻言放弃,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欲袭刘备,中道而止。”
《后汉书·袁绍传》:“绍欲袭许,中道而止。”
《汉书·王莽传上》:“莽欲发兵,中道而止。”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垓下,中道而止。”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郑,中道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