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0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04:28
“瓮中之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瓮里的鳖”。瓮是一种陶器,鳖是一种水生动物。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被困在狭小空间中的鳖,暗示着无处逃脱的窘境。引申义为形容被困住而无法逃脱的境地,通常用于比喻被人控制或无法摆脱的状况。
“瓮中之鳖”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文中提到“如瓮中之鳖,盖无所逃。”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战争频繁,许多家族和国家都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通过这个成语,古代人们表达了在困境中无助的感受。
“瓮中之鳖”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许多成语都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社会观察。“瓮中之鳖”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困境的深刻理解,也在现代社会中适用,形容人们在各种压力下的无力感。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对的压力和选择使得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愈加广泛。
该成语带给我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无奈和压抑。听到这个成语时,我会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的无助和绝望。这种情感常常促使我思考如何帮助他人,或者在自身困境中寻求解脱。
在我曾经的一次工作中,面对复杂的项目管理,我感到自己如同“瓮中之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找到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团队的协作,才找到出路,这让我意识到在困境中团队的力量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困境如瓮中之鳖,
无助无路向天悲。
唯有心中有光明,
愿与同伴携手飞。
这样的表达展示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与团结的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于“瓮中之鳖”的表达是“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都描述了无处可逃的困境。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体现了人们对困境的共同理解和反应。
通过对“瓮中之鳖”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困境中的无奈感,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出路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敏感地捕捉到人们的情感变化。在表达困境时,我将更倾向于使用这样的成语,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杨八老和一群百姓们,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瓮中之鳖,釜中之鱼,没处躲闪,只得随顺以图苟活。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曰:‘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乃进军攻之。绍兵虽众,皆内顾其家,莫有斗志,操兵乘之,大破绍军。”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曰:‘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乃进军攻之。绍兵虽众,皆内顾其家,莫有斗志,操兵乘之,大破绍军。”
《后汉书·袁绍传》:“绍兵虽多,其实难用,譬若瓮中之鳖,不足虑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曹,曹人出,晋人执之,曰:‘瓮中之鳖也。’”
这几个小南蛮,只算得个~,不消费得僧家大刀,管教他一个个束手就缚。(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