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1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53:57
“求仁得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追求仁义,就能得到仁义”。它主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如果追求真诚、正义、善良等品质,就会获得这些品质的回报。这个成语强调了追求道德价值的积极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结果。
“求仁得仁”源自《论语·宪问》,其中孔子提到:“君子求仁而得仁,小人求利而得利。”这句话揭示了求仁与求利之间的区别,强调追求仁德的重要性和价值。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求仁得仁”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仁义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利益常常被重视,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道德价值的意义,“求仁得仁”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面对道德困境时。
“求仁得仁”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激励人们追求道德和善良。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提醒我在生活中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遇到过一个同事,他总是尽力帮助他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与支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求仁得仁”的意义,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他人的需求。
在一首短诗中:
春风化雨润心田,
求仁得仁满人间。
种下善果终有报,
岁月静好共此间。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追求仁义的美好结果。
在英语中,可以用“you reap what you sow”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强调了道德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求仁得仁”的学,我更加理解了道德追求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注重内涵和价值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为我提供了思考人生和道德的视角。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晋书·王祥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后汉书·杨震传》:“求仁得仁,又何怨也?”
《史记·伯夷列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左传·宣公十五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君所谓~,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