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4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46:09
成语“无能为力”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没有能力去做某事”。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个人或集体因为能力、力量或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采取行动或解决问题。
“无能为力”出自古代典籍,最早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人力的局限性的认识,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有意愿也无力回天的无奈感。
“无能为力”常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无能为力”常常反映出人们对社会问题、环境保护等大事的无力感,尤其是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等)时,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增加。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无法改变的事物时,保持理智与冷静。
这个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无奈和挫败的情感,让人意识到人类的脆弱和局限。它在表达情感时,常常引发对责任感、同情心的思考,促使人们更关注彼此的困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朋友因家庭问题而感到困扰。尽管我想给予她支持和帮助,但在她面前,我感到无能为力,因为我无法解决她所面临的根本问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能为力”的含义。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无能为力”:
风吹拂,雨潺潺,
心中无奈如潮涌。
无能为力只叹息,
命运如棋难自控。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表达了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at one's wit's end”,意味着处于无能为力、无法找到解决办法的状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两者都传达了对困境的无奈和无助感。
通过对“无能为力”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还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情感状态。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显得尤为重要,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无助感和无奈情绪,有助于与他人建立共情。
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泌曰:‘吾无能为力矣。’”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吾无能为力矣。’”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吾无能为力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无能为力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请战,曰:‘寡人无能为力矣。’”
使兵饷顿竭,忠臣流涕顿足而叹,~,惟有一死以报国,不亦大可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