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2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46:05
成语“无补于世”的字面意思是“对世界没有帮助或补益”。其基本含义指某种行为、事物或观点对社会、他人或现实生活没有实质性的贡献或积极的影响。
“无补于世”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作为来源,但可以理解为从古至今对社会有益的事物与行为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个成语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总结,反映了人们对无效之事的批判态度。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常见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爆炸,许多行为和言论被认为是“无补于世”的。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实际效果和实用性,尤其是在商业、政治和教育等领域。因此,该成语反映了社会对有效性和实用性的追求。
“无补于世”常常带有一种失望或批判的情感,令人联想到空谈无用、浪费时间的场景。这种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期待和对无意义行为的反感。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些朋友讨论某个热门话题,但最终发现这些讨论并没有实际意义。后来我提到:“这无补于世,我们不如关注更实际的事情。”这使得我们的讨论转向了更有建设性的方向。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无补于世”:
浮云掠过天际,
喧嚣声中无补于世。
唯有心中明灯,
照亮前行的路途。
在英语中,可以用“of no use to the worl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强调行为的有效性和对社会的贡献是共通的,但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学习“无补于世”,我意识到它不仅是对无意义行为的批判,更是对追求实际效果的呼唤。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种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观点,并在交流中保持对话的建设性。
至于谐言短韵,无补于世,不当于齿牙间,使人传言。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言虽美,无补于事。”
《后汉书·袁绍传》:“绍虽有才,无补于乱。”
《汉书·王莽传下》:“莽虽好文,无补于政。”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无补于世,何以自存?”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无补于国,不如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