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0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6:15
“无下箸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可以下筷子的地方”。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食物极其丰盛、琳琅满目,让人无从下手。通常用来形容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无下箸处”出自《红楼梦》一书,描述了贾府的奢华场景。在书中,贾府的宴席上,食物的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给人一种无从选择的感觉。这种奢华不仅是对物质的享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与繁华。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宴席、聚会等场合,尤其当食物丰富到让人感到困惑时。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例如,在朋友聚会时,看到丰盛的菜肴,可以使用此成语来形容场面热闹。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手段,也是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宴席常常用于庆祝重要的节日或,因此“无下箸处”不仅反映了物质的丰盛,也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密切与社会地位的象征。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场合。
该成语给人一种奢华与丰盛的感受,同时也带有些许的困惑与无奈。面对丰富的选择,有时会让人陷入选择困难的境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物质丰富时的焦虑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次朋友的生日宴会,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真是无下箸处。面对如此丰盛的菜肴,我感到既开心又有些无从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几道自己喜欢的。
在一首描写丰盛宴席的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春风送暖花千朵,
宴席丰盛无下箸。
酒酣耳热笑声扬,
欢聚一堂乐无穷。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例如,在英语中,“feast for the eyes”可以用来形容视觉上的享受和丰富的选择。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相似的丰富与美好。
通过对“无下箸处”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背景的深厚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物质的丰盛,更是对人际关系、文化传承的反映。在今后的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注重用语的选择与文化含义的结合。
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食恨钱,犹曰无下箸处。
西晋武帝时期,位列三公号称孝子仁人的何曾标榜自己按礼法行事,他就是对自己的妻子说话也要衣冠整齐。他曾指责名士阮籍在守孝期间大吃大喝,大违孝道,而他自己却十分讲究吃喝,每顿饭要吃掉一万铜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
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四字》:“每一日餐费,至十余金,犹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