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2:2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2:39
“披头跣足”由四个字组成,其中“披”意为披散,“头”指头发,“跣”意为赤脚,“足”指脚。字面意思是指头发披散,赤着脚,形容人形象非常邋遢、随意。引申义通常用来形容人不拘小节,或者在某种情况下的狼狈状态。
“披头跣足”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原文为“披头散发,跣足而行”,表达了一种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对某种状态的描述,尤其是形容人不修边幅的样子。
这个成语通常在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及演讲中使用。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披头跣足”来描绘一个人物的生活状态或心理状态。在日常对话中,我们可以用它形容某人没有打理自己,而在演讲中则可以用来强调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同义成语强调不在乎外表或细节,而反义成语则强调注重形象和细节。
在**文化中,外表被视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反映。“披头跣足”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尊重的表现,尤其是在正式场合。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倡导自然、真实的生活态度,因此这个成语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被正面解读为一种随性和自由。
“披头跣足”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随意和不拘小节,可能引起人们的轻松和幽默感。同时,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或是对世俗规范的反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披头跣足”地走在海滩上,享受着阳光和海浪的亲吻,完全不在乎周围人的目光。这一经历让我体会到不拘小节的快乐。
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海边的孩子们披头跣足,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世界只剩下他们的欢乐与无忧。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用“barefoot and carefree”来形容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强调了一种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通过对“披头跣足”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外貌的描述,更反映了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在语言学*中,关注词汇的深层含义及其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军士曰:‘恰才见甘夫人披头跣足,相随一伙百姓妇女,投南而走。’
《晋书·王敦传》:“敦披头跣足,自刎于武昌。”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披头跣足,自刎于冀州。”
《后汉书·袁绍传》:“绍披头跣足,自刎于冀州。”
《汉书·王莽传》:“莽披头跣足,自刎于未央宫。”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披头跣足,自刎于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