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0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3:03
成语“削发披缁”字面意思为“削发”指剃去头发,“披缁”意为披上黑色的僧袍。整体含义是指出家为僧,放弃世俗生活,追求**信仰。
“削发披缁”源于古代**和道教的出家仪式,出家者通常会剃去头发,穿上僧袍,表示放弃世俗生活,追求精神和的解脱。这个成语反映了信仰对个人生活选择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历史上,出家修行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选择。
“削发披缁”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放弃世俗生活,选择**或精神追求的情境。在文学作品中,常见于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比如在小说中,主角可能经历了生活的困扰后,选择出家。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彻底改变生活状态,追求更高的理想。
同义成语:出家为僧、剃发为僧
反义成语:逐利而行、趋炎附势
在**传统文化中,出家为僧被视作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体现了对物质生活的超脱。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这一选择不再普遍,但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渴望依然存在。因此,“削发披缁”在当代仍有其文化意义,常用于讨论个人理想与世俗价值观的冲突。
“削发披缁”让我联想到放弃世俗繁华的勇气和追求内心平静的决心。它常常引发对人生选择的反思,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有一段时间对生活感到迷茫,曾想过削发披缁,去寺庙里静修。虽然没有真的去做,但这个想法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这样使用“削发披缁”:
世间繁华皆浮云,
我欲削发披缁去。
在那寂静的山间,
问心无愧自安宁。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monkhood”来表达,即出家为僧,但其文化背景和社会接受度与**有所不同。在一些西方国家,出家更常被视为个人选择而非社会义务。
通过对“削发披缁”的学,我深刻理解了个人选择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关注内心的追求与理想的坚持。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保持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思考。
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清史稿·艺术传一·傅山》:“傅山,字青主,山西陽曲人。……山少穎異,讀書十行並下。……後以醫術行世,遂削髮為道士。”
《明史·方伎传·张三丰》:“張三丰,遼東懿州人。……或言三丰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三丰為武當丹士,儼然矩矱,或言其能闢穀神化,乃其師授之秘,削髮為道士。”
《元史·释老传·丘处机》:“丘處機,字通密,登州棲霞人。……年十九,為全真學於寧海之崑崳山,師重陽王真人,得其道,遂削髮為道士。”
《宋史·隐逸传中·陈抟》:“抟字圖南,亳州真源人。……及長,遊四方,擇師而事,得《易》象於麻衣道者,遂削髮為道士。”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於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弘景为人,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乃中山劉虬所製,弘景得而披緇焉。”
分别去后,王惠另觅了船入到太湖,自此更姓改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