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4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4:04
成语“披缁削发”字面意思是披上黑色的僧衣,削去头发。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出家为僧,放弃世俗生活,追求**修行和精神上的解脱。
该成语源于古代文化,特别是与有关的出家制度。历史上,许多文人和士人选择剃发为僧,以示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和对的追求。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追求精神升华、渴望逃避现实的人。
“披缁削发”通常在讨论、哲学或人生选择时使用。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与相关的诗歌和散文中,常常用以描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选择放弃世俗生活,追求更高的理想。
同义成语:出家为僧、削发为僧、弃世求道
反义成语:追名逐利、沉迷世俗
在**传统文化中,出家修行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选择,体现了对物质生活的超越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但这一成语依然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追求。
“披缁削发”常常让我联想到一种放下和解脱的心境。它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纷争的淡然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这个成语也激发了我对简约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在我生活中,曾有一段时间我感到迷茫和压力,想要追求一种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虽然我没有真正去出家,但我开始尝试减少物质欲望,关注内心的平和,这让我感受到“披缁削发”的精神。
在一首关于人生选择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浮华世界已不再,
披缁削发心自开。
尘世繁华皆可弃,
唯有清宁最可爱。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去隐居”或“寻找内心的平静”。例如,许多西方哲学家和作家也曾选择隐居或出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内心平静和精神追求的共通价值观。
通过对“披缁削发”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抛弃物质生活、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追求。
何不舍离爱欲,披缁削发,就此出家。
《清史稿·隐逸传·方以智》:“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事具明史。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京师,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闭气,死复苏。及归,遂披缁削发,号无可,人称药地和尚。”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或劝其应举,笑曰:‘不理性命,理外物耶?’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题曰‘桂楼’,偃仰其中,歌诗自得。躬耕数亩,以供甘脆,但求亲悦,不顾馀也。竟披缁削发,入鸡足山,年八十馀,不知所终。”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披缁削发,隐居武当山九室岩。”
《旧唐书·方伎传·神秀》:“神秀,姓李氏,汴州尉氏人。少遍览经史,隋末出家为僧。后遇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僧弘忍,以坐禅为业,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遂披缁削发,愿为弟子。”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披缁削发之志。”
子子孙孙,瓜瓞云仍,万代继统,岂可~,效匹夫之所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