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1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9:27
“皮破血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皮肤破裂,鲜血流出”。该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受伤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遭受严重的伤害或痛苦。基本含义是形容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或痛苦,常常带有悲惨、惨烈的情感色彩。
“皮破血流”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常用于描述战争、打斗或其他冲突中所造成的重伤,表明受伤者的惨烈状况。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人对身体伤害的直观感受,强调了暴力或冲突所带来的后果。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皮破血流”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身体伤害的直观感受和对暴力行为的反思。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但暴力**仍时有发生,成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可能引发对人权、暴力与和平的思考。它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常用来警示人们珍惜生命、远离暴力。
“皮破血流”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痛、同情和对暴力的反感。这个成语能够引发人们对伤痛的共鸣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在表达时,可以用来增强语言的情感力度,突出**的严重性。
在我生活中,曾经目睹朋友在**中受伤,皮破血流的场面让我感到十分心痛。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身体的脆弱和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一首描写战争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刀光剑影间,皮破血流声,
英雄何处去,豪情仍未逝。
通过这种方式,成语“皮破血流”被赋予了更深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在英语中,与“皮破血流”相似的表达可能是“blood and guts”,通常用来形容暴力和血腥的场面。不同文化中对暴力和伤害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对人类生命和痛苦的关注。
通过对“皮破血流”这个成语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伤痛的词汇,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感受,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饿得慌了,到人家地里劈一穗苞米,被人抓住,打得皮破血流,昏倒在地上。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与英人战于广州,大破之,英人皮破血流。”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与倭战于台州,大破之,倭皮破血流。”
《宋史·岳飞传》:“飞与兀术战于郾城,大破之,兀术皮破血流。”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与思明战于河阳,大破之,斩首万余级,思明皮破血流。”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故表琼、珌皆为列侯,而琼、珌子孙皮破血流。”
他的手被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