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5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8:14
“挥戈回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挥动戈矛,回望太阳”。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勇敢地迎接挑战,坚定地追求目标,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挥戈回日”出自《左传》,在描述古代战争场面或英雄豪杰时常常用到。古代士兵在战斗中挥动武器的场景,象征着英勇和决心,而“回日”则可以引申为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光明的未来。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和坚韧是被高度赞扬的品质,“挥戈回日”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个人或职业挑战时,积极的态度和勇气显得尤为重要。
“挥戈回日”带给我一种激励和振奋的情感,联想到那些在困难中奋力拼搏的人。它让我意识到,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和光明的未来。
在我经历的一次重要考试中,我感到非常紧张和不安,但我告诉自己要“挥戈回日”,不断努力复*,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在一个名为《勇者的征途》的短篇小说中,有一位年轻的骑士在面对强敌时,心中默念:“挥戈回日,绝不退缩!”这句话激励他在战斗中奋勇向前,最终获得胜利。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fight against the odds”,强调在困境中奋起反抗的勇气。这种勇敢的精神在不同文化中都受到重视。
通过对“挥戈回日”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尤为重要,促进了我的积极思维和勇敢面对挑战的能力。
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晋书·王濬传》:“挥戈回日,非英雄之志乎?”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挥戈回日,非大将之风乎?”
《后汉书·耿弇传》:“挥戈回日,非勇者不能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淮南子·览冥训》:“挥戈回日,力士之勇也。”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却羡鲁阳功德盛,~至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