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1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06:21
成语“一挥而就”字面意思是指用手一挥就能完成,形容事情非常容易,能够迅速而顺利地完成。它通常用于形容创作、书写或某种工作时的迅速与高效,暗示出色的技能或灵感。
“一挥而就”源于古代文人的创作过程,可能与书法有关,形容书法家在挥毫时的流畅与自如。此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艺术境界的情感与态度。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一挥而就”体现了对效率与艺术性的追求,尤其在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中。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常用来表扬在工作或创作中表现出色的人。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创作时的灵感迸发,那种一瞬间的畅快感和成就感。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创作或工作时,保持自信与专注,追求高效的表现。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有一次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项目,我感到灵感充沛,思路清晰,最终也确实“一挥而就”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同事们的赞赏。
在一个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一挥而就”:
笔尖轻舞一挥而就,
灵感如泉涌流。
字里行间情意浓,
恍若春风拂柳柔。
这段诗歌通过描绘创作的瞬间,展现了成语的美感与灵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a stroke of genius”,意思是灵感的闪现或突如其来的聪明想法。虽然两者都强调灵感与高效,但“一挥而就”更侧重于过程的流畅性。
通过对“一挥而就”的学*,我深刻体会到高效与灵感的重要性,尤其在创作和工作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更高的效率和创造力。
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清史稿·文苑传·郑燮》:“燮字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燮为政有声,而性落拓不羁,喜与文士交,工诗古文,尤长于词。画擅兰竹,书兼隶楷,世称‘三绝’。尝自言:‘吾诗文书画,皆一挥而就,不事雕琢。’”
《明史·文苑传·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其画自言得之少时,一挥而就,不假思索。”
《新唐书·李邕传》:“邕少知名,始善书,得笔法于张旭,后以文章名天下。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太守。邕性豪侈,不拘细行,所在纵求财货,驰猎自恣。中书舍人张渐等数人,常与之游,邕每宴集,挥毫落纸,一挥而就,人皆服其敏速。”
《宋史·文同传》:“同善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同厌之,投缣于地,曰:‘吾将以为袜材。’好事者传之以为口实。后同死,而画竹盛行于世,谓之‘文湖州竹’。同尝自题其画曰:‘此君一挥而就,不假他求。’”
《南史·张率传》:“相与为诗,率染翰便成,文无加点,时人咸云:‘张率一挥而就。’”
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题目是评论当时的政治问题,文天祥作文时连草稿也不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一口气就写完,监考官王应璘见了,大吃一惊,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个人才,被宋理宗钦定为状元
度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文不加点,~,立石墓侧,时人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