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5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26:31
“一蹴可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次性地踩下去就能够完成”,引申含义是指事情能够很快、轻松地完成,通常暗示着对某种成果的迅速达成。
“一蹴可就”源于古代的武术或军事行动,形容在一次行动中实现目标。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书中提到的“蹴”字与“就”字结合,强调了迅速、直接的达成效果。该成语也反映了古人对效率的重视。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工作、学*或其他活动的快速完成。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描述英雄人物的壮举,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比如朋友之间讨论项目进展时使用。此外,在演讲中,演讲者也可能用此成语来强调某个方案的高效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效率和结果导向的价值观根深蒂固。“一蹴可就”反映了人们对快速成功的向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这个成语尤为适用。在商业和科技圈,这种追求效率和快速完成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一蹴可就”让我联想到轻松与成功的感觉。它传达出一种理想的状态——希望在追求目标时能够事半功倍,快速而顺利地达到目标。这种情感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让我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一种高效和积极的心态。
在我的学*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个团队项目,我们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合理的分工和高效的沟通,我们最终实现了“一蹴可就”的目标,令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和高效行动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一蹴可就”:
春风拂柳轻声唤,
一蹴可就梦成真。
花开瞬间芳华再,
愿随风舞共此生。
这种表达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美好结合,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与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chieve something in one go”,意指一次性完成某事。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高效完成的追求。在不同文化中,效率和成果的价值观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追求成功的心态是共通的。
通过对“一蹴可就”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代表了一种对效率与成功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增强交流的效果。它提醒我在生活中,勇于追求目标,也要保持高效的行动力。
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用兵,一蹴可就,不费余力。”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笑道:‘这有何难,一蹴可就。’”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文正公治军,一蹴可就,不事繁琐。”
《聊斋志异·促织》:“成即奋臂一呼,群起而应,一蹴可就。”
《宋史·岳飞传》:“飞跃马而前,一蹴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