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5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0:38:28
字面意思:成语“趾高气扬”由“趾”、“高”、“气”、“扬”四个字组成。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脚趾高高抬起,气势高扬”。
基本含义:形容人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神态傲慢,通常带有贬义,指那些因自满或自以为是而表现出的傲慢态度。
“趾高气扬”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常见于描写人物傲慢、得意的场景。成语的构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傲慢态度的批评。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可以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或情绪。在日常对话中,可以形容某人在某个场合表现出的傲慢态度,例如在工作场所、社交聚会或演讲中。
例如: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美德,因此“趾高气扬”往往被视为负面的表现。在现代社会,尽管竞争激烈,许多人仍然认为谦虚和低调是一种成功的态度。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警示作用,提醒人们保持谦逊。
“趾高气扬”给人的感觉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傲慢、自满等情绪。这样的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个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使人们在表达时更加注意自己的态度,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快。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同事在升职后变得趾高气扬,常常对其他同事指指点点,最终导致团队氛围变差。这个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持谦逊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趾高气扬”:
月明点滴窗前影,
人间浮华趾高扬。
欲求存于他人眼,
何必不作水中香。
这首诗通过描绘傲慢与谦逊的对比,体现出内心的追求应在于真正的自我价值,而非外界的评价。
在英语中,有类似“to be on a high horse”(骑在高马上的意思),也表示一种傲慢的态度。在不同文化中,傲慢的表现方式和接受度各有不同,但通常都带有负面含义,反映出人类社会普遍对傲慢态度的不满。
通过对“趾高气扬”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傲慢与谦逊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深刻性,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保持谦逊的态度。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
但是那种~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