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1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36:44
“其貌不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他的容貌不出众”,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平常,甚至不够好看,强调其外貌不吸引人。这个成语不仅用来形容人的外表,也可以引申至事物的外观。
“其貌不扬”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回,原文是:“此时贾母已知他是个其貌不扬的人。”该成语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外貌的看法,常常将外貌与内在品质相对立。外貌的平凡往往被视为内在美的掩盖。
“其貌不扬”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外貌常常被视为一个人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内在的品质和能力,认为“其貌不扬”也可以有出色的内在价值。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外表,内在的品质同样重要。
“其貌不扬”常带有一种略显消极的情感色彩,可能让人联想到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个体。这种联想也促使我们反思外表与内在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个同学,他总是被大家认为其貌不扬,但他在学术上非常优秀,最后获得了奖学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的价值不应仅仅通过外表来衡量。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一个小乡村,有个名叫小明的青年,虽然其貌不扬,却拥有高超的绘画才能。他用画笔描绘乡村的美丽,渐渐地,大家都被他的作品所吸引,开始重新审视他的内心与才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意指不要仅凭外表来判断事物的内在价值。这种跨文化的表达都强调了外貌与内在之间的关系。
“其貌不扬”不仅是一个描述外貌的成语,更是一种对内在价值的反思。在日常交流和学*中,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人和事物,避免过于表面的判断。
尔才不长,尔貌不扬。
《宋史·赵普传》:“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时人谓之曰:‘其貌不扬,而心术甚正。’”
《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美容仪,善容止,既贵,益自矜持,时人谓之‘李猫’。或谓之曰:‘其貌不扬,而心术甚正。’”
《南史·刘穆之传》:“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也。少好学,有文才,贫贱时,人或谓之曰:‘其貌不扬,而胸中磊落。’”
《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既累居显位,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乃与王戎、裴楷、乐广等善,常自谓:‘其貌不扬,而神明内莹。’”
《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时人目之曰:‘其貌不扬,而神明内莹。’”
公元866年,32岁的皮日休去京城长安考进士,由于他不愿奉承权贵,结果没考上。第二年他又进京应试,主考官礼部侍郎郑愚很欣赏他的文章,还没发榜就叫他到府上,见他其貌不扬,眼睛不对称就讥笑他,皮日休立即反唇相讥回敬
别看他~,可学习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