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26:30
“一蹶不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次跌倒后不再振作”。其基本含义是指在遭遇挫折或失败后,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被打倒,继续努力前行。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典籍,具体的出处较为模糊,但通常与古文中的比喻有关系。它传达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强调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保持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对坚强意志的推崇。
“一蹶不振”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一蹶不振”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逆境时不轻言放弃。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在职业发展、学和个人成长中,强调积极应对挑战的重要性。
该成语往往带有激励和正能量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勇敢、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它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增强了面对挑战的信心。
在我的学*生涯中,曾经历过几次失败的考试,那时我感到沮丧,几乎想要放弃。但我提醒自己“一蹶不振”,决定继续努力,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种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
在一首简短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一蹶不振”:
风雨如磐路漫漫,
一蹶不振不言休。
勇往直前心不惧,
明天定会见彩虹。
在英语中,可以用“get back on your fee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在遭遇困难后再次振作的过程。这种表达同样反映了面对挑战时不放弃的态度,但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可能略有不同。
通过对“一蹶不振”的学,我体会到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继续努力。这一成语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提醒我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宋史·岳飞传》:“一蹶不振,军心涣散。”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一蹶不振,士气沮丧。”
《后汉书·班超传》:“一蹶不振,功业遂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一蹶不振,国乃灭亡。”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一蹶不振,终身废弃。”
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说什么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