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3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4:21
“弃文就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弃文书、文化方面的事务,转而追求武力、军事方面的事务。基本含义是指舍弃文治,转而依靠武力来解决问题,常用于形容一些人因环境或形势的变化而放弃文化学*、学术研究,转向军事、暴力或其他更为激烈的手段。
“弃文就武”最早出现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那个时代,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士人们常常被迫选择加入军队或参与政治斗争。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某些士大夫因时局动荡而放弃文治,转而投身于武力斗争的现象。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弃文就武”在**历史上反映了文人和士人的挣扎与选择。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在一些社会动荡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仍然可以看到对这个成语的适用性。它警示我们要在追求利益和权力的同时,重视文化和道德。
“弃文就武”常常引发对文化的怀念和对暴力的反感。在内心深处,它可能引发对人性中理智与暴力之间斗争的思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放弃理智和文化的力量。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些同学在学业压力下,选择了放弃学术研究,转而追求短期的职业利益。这让我想到“弃文就武”,也让我反思文化与职业发展的平衡。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写一个年轻的士人,面对战乱选择了弃文就武,但最终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亲人,意识到文化与和平的重要性,最终回归书卷,成为了一个文化传播者。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通过“强权即真理”(Might makes right)来表达,强调力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决定真理或正义。这种观念在历史上同样导致了许多文化和道德的冲突。
通过对“弃文就武”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与武力并不是单一的选择,而是应当相辅相成。作为语言学者,这个成语让我思考在表达中如何更好地平衡不同的价值观,以适应不同的语境与文化。
《资治通鉴·唐纪》:“唐末,士人多弃文就武,以求一时之利。”
《清史稿·兵志》:“清初,士子多弃文就武,以应募为生。”
《明史·选举志》:“时人多弃文就武,以求速效。”
《宋史·文苑传》:“士有弃文就武者,多以勇力自见。”
《旧唐书·职官志》:“或有弃文就武,以图功名。”
小可兀自~,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