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允文允武

时间: 2025-04-24 10:10:19

允文允武

基础信息

  • 成语允文允武
  • 繁体
  • 拼音 yǔn wén yǔn
  •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文武双全"

【允文允武】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12:13

基本定义

“允文允武”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既能文(文采、文化)又能武(军事、武力)”。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文韬武略,既有文才,又有武略,能够在文化和军事两个方面都表现出色。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赞美那些全面发展、才能出众的人。

成语来源

“允文允武”源于《诗经·小雅·车辖》,其中提到“允文允武,君子之德。”它强调的是君子的全面素质,涵盖了文采和武力的兼备。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汉朝的班固和王允等都被视为文武双全的代表。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历史人物或理想的领导者,强调其多才多艺。
  • 日常对话:可以用来形容学生或职场人士的全面能力,比如“他真是一个允文允武的人,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处理复杂的项目。”
  • 演讲:演讲者可能会引用此成语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示例句子

  1.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是一名优秀的**员,真可谓是允文允武。
  2. 在这场选举中,候选人必须展现出允文允武的特质,才能赢得选民的支持。
  3. 历史上很多名将如诸葛亮,都展现出允文允武的风范。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文武双全:强调文采与武力的全面发展,几乎与“允文允武”同义。
    • 才子佳人:通常用于形容文才出众的人,但不一定包括武力。
  • 反义成语

    • 文弱书生:形容只懂文化而缺乏武力的人,与“允文允武”形成鲜明对比。
    • 一言不发:形容沉默寡言的人,缺乏表达能力。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文与武的结合被视为理想的品质,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文化学与体育锻炼上都取得优秀的成绩。

情感与联想

“允文允武”给人的感觉是积极向上的,它激励人们努力追求多方面的才能。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心中不禁产生敬仰之情。这种情感也促使我在个人发展中追求更全面的技能。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一直尝试将“允文允武”作为一个目标。通过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和课程,我希望能在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上都取得进步。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允文允武”:

山高水长意志坚,文采风流笔如剑。
允文允武双全者,勇攀高峰不畏难。

这首诗强调了追求全面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ell-rounded”,指一个人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发展。然而,中文的“允文允武”更加强调文与武的结合,体现了**文化中特有的理想人格。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允文允武”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能力的简单描述,更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种追求全面素质的思想激励着我不断进步和提升。

【允文允武】的来源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允文允武】的引证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先生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其势然也。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故王氏之贵,倾擅朝廷,能窃号位,而不根于民。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掎之,时民复知汉乎?’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其略论曰:‘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国语》独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三十三篇。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晋郤縠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允文允武】的例句

传忠传孝,~。

相关问答

允文允武什么意思

允文允武君子如珩

允文允武下一句

允文允武的允什么意思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允文允武宸恩日新什么意思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的意思

允文允武怎么读

允文允武的意思

允文允武乃圣乃神

推荐查询

  • 允文允武什么意思
  • 允文允武君子如珩
  • 允文允武下一句
  • 允文允武的允什么意思
  •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 允文允武宸恩日新什么意思
  •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的意思
  • 允文允武怎么读
  • 允文允武的意思
  • 允文允武乃圣乃神

相关查询

一游一豫 一渊不两蛟 一清如水 一清二白 一清二楚 一浆十饼 一派胡言 一洼死水 一洞之网 一洗而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求的成语 立刀旁的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如意事常八九 辙鲋之急 金杓 谪外 包含狩的词语有哪些 九九归原 一鞭一条痕 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团粉 彑字旁的字 走字旁的字 黄字旁的字 棉袍 飞字旁的字 正名责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