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0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3:32
“弃之可惜”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放弃它的话很可惜”,即指某样东西或事情虽然不再需要或者不想保留,但因为其价值、潜力或特殊性,放弃它会让人感到遗憾。它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具有一定价值或意义的事物,尽管面临放弃的选择,但内心仍然有不舍。
成语“弃之可惜”源自于古代文学和哲学思想,虽然没有特定的出处,但反映了人们对价值和选择的思考。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强调对事物的珍惜和保留,因而这种表达也蕴含了对事物价值的认同。
“弃之可惜”常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珍惜和感恩常常是被强调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人际关系中。因此,“弃之可惜”不仅反映了对物质的珍惜,也体现了对情感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快速消费和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会更加珍惜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弃之可惜”往往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舍,让人反思生活中的选择与价值。在表达时,它能够传达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东西。
在生活中,曾经我有一件旧相机,虽然功能已不如从前,但它记录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每当我想到要扔掉它时,心中总会涌起“弃之可惜”的情感,最终我选择将它留着,作为一份珍贵的记忆。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昔日相伴如影随,
时光荏苒情难弃。
一念放手心难舍,
弃之可惜泪满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it's a shame to give it up”或“what a pity to let it go”,这些表达同样传达出对某些事物放弃后的遗憾感。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珍惜”理念是相通的。
通过对“弃之可惜”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具有实用性,更能引发对生活中选择的深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样的成语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情感与观点,也使我们的表达更为丰富和生动。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宋史·岳飞传》:“弃之可惜,守之无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弃之可惜,用之不称。”
《后汉书·袁绍传》:“弃之可惜,存之无用。”
《史记·项羽本纪》:“弃之可惜,留之无益。”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东汉末年,曹操在斜谷界口驻军很多天,如果进兵有马超的军队阻拦,要收兵担心被马超耻笑,陷于进退两难的地步,他只吃饭时将领夏侯惇来请示晚上军中的口令,曹操看见汤中有鸡肋就随口说“鸡肋”,杨修听到后就叫士兵准备撤退
因为这是一篇我们的‘改悔的革命家’的标本作品,~,谨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