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2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7:07
成语“倒戈卸甲”的字面意思是“倒转武器,卸下铠甲”。在古代战争中,士兵在敌对状态中战斗,而“倒戈”则暗示着转向敌方或放弃原有的立场。“卸甲”则意味着放下防御,象征着结束战斗,表示投降或改变立场。整体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政治、军事或其他领域中,某个人或群体由敌对转向和解、合作或投降的行为。
“倒戈卸甲”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的场景,尤其是在历史上,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中都有类似的情节。例如,三国时期的许多历史中,有时士兵会因某种原因转投敌方或投降,从而改变战局。该成语在古代文献中逐渐被使用,成为形容人们改变立场的典型表达。
“倒戈卸甲”的使用场景广泛,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境: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历史书籍中,描绘人物因某种原因改变立场时,常常使用此成语。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政治、友情或商业合作时,可能会用到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的决策。
演讲:在政治演讲或社交活动中,领导者可能提到“倒戈卸甲”以表达和平、和解或转变的主题。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他的倒戈卸甲让人感到意外,许多人都不敢相信他会支持曾经的对手。
随着局势的发展,原本对立的两方最终选择了倒戈卸甲,共同面对外部威胁。
这位政治家的倒戈卸甲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许多人都在猜测背后的原因。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倒戈卸甲”不仅仅是一个字面上的表达,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与背叛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同样适用于各种场合,尤其是在政治、商业和人际关系中,表达了人们对变化和转变的复杂情感。
“倒戈卸甲”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背叛的警惕,也有对和解的期盼。它可能引发对信任和忠诚的思考,让人反思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团队合作中,有成员因为某个项目的压力选择了“倒戈卸甲”,支持了竞争对手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在合作中,信任和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团队关系。
在夜空下,星星闪烁, 昔日对立,今朝和解。 倒戈卸甲,共同歌唱, 携手前行,永不分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witch sides”或“crossing over”,同样指代在忠诚、立场上的改变。然而,中文成语“倒戈卸甲”更具军事色彩,强调了从战斗状态到和平状态的转变。
通过对“倒戈卸甲”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象征,它在现代社会的沟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和压力时,如何保持理智和应对能力,同时也告诫我们珍视信任与合作的重要性。这种理解对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影响。
问:‘人皆畏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如何?’师曰:‘倒戈卸甲,虎丘忌日拈香。’
《宋史·岳飞传》:“岳飞乃倒戈卸甲,以示无战心,遂降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乃倒戈卸甲,以示无战心,遂降魏。”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十年》:“韩信乃倒戈卸甲,以降汉。”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引兵东归,至垓下,汉军追至,项羽乃倒戈卸甲,以示无战心。”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将中军,荀偃将下军,倒戈卸甲,以攻楚师。”
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宋·惟白《续传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