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2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8:13
成语“熙来攘往”的字面意思是“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繁忙的场景。它的基本含义是描述一个地方或场合的繁华、热闹,通常用于形容商贸繁荣或交通繁忙的场面。
“熙来攘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苍颜泪欲干。”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熙来攘往”,但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出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正是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境。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熙来攘往的场景常常与繁荣的社会、富裕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尽管城市的喧嚣可能让人感到压力,但熙来攘往也象征着经济的活力和发展的希望。
“熙来攘往”让我联想到热闹的街市、繁华的城市生活,那种生活的节奏和动力让我感到振奋。而在某些时候,这种繁忙也可能带来疲惫感,反映出生活的两面性。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去过一个旅游城市,那里的人流熙来攘往,商店、餐馆都挤满了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繁华让我感受到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述一个小镇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曾经冷清的小镇如今熙来攘往,商铺林立,游客络绎不绝,仿佛变成了一个繁华的都市。”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bustling”或“crowded”,用来形容人多而热闹的地方。但与“熙来攘往”相比,英语表达往往没有那么浓厚的文化内涵,更多是描述现象而非传达情感。
通过对“熙来攘往”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繁忙与繁荣的双重意义。这一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人流的多寡,更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在学和表达中,能够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和表达的深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宋史·食货志》:“商贾之徒,乘时射利,或以低昂其价,或以巧取其赢,而农民之困,日以益甚。”
《晋书·食货志》:“商贾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免于冻馁,此乃天之不均,地之不平也。”
《后汉书·王符传》:“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
《汉书·食货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地汇集在广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