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5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40:52
成语“内修外攘”由四个字组成,其中“内修”意指在内部进行修养、修炼,强调内在的提升和完善;“外攘”则意指对外的抵抗和驱逐。整体来看,该成语强调一个国家或个人应注重内在的修养与提升,同时在外部环境中积极防御和抵御外来威胁。
“内修外攘”源于**古代的治国理念,强调内政与外交的协调。其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中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描述,诸葛亮提倡在加强国力的同时,抵御外敌,这一思想贯穿了许多历史典籍和治理理念。
“内修外攘”可以在多个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内修外攘的理念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认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民的内在修养。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仍然适用,尤其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和个人都面临着内外部的复杂挑战。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力量的平衡,既要有内在的坚定信念,也要有抵御外界挑战的决心。这种结合不仅适用于国家治理,也适用于个人生活,提醒我在生活中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保持警惕。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体会到“内修外攘”的重要性。比如在职场中,我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内修),同时也关注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外攘),以便更好地应对变化。
“内修外攘,内心如磐石,外界风雨无阻。”这是我尝试将成语融入到一首小诗中的表达,意在传达在内外挑战面前,内心的坚定与外部的应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trengthening from within while defending from without”,强调内在的增强和外部的防御。在其他文化中,诸如“内在修养”与“外部挑战”的观念同样存在,强调内外兼修的重要性。
通过对“内修外攘”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修炼与抵抗,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内在的提升与外部的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观于《垂拱》《奏札》二篇及《戊午谠议序》,反复以天经地义~不可逆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