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2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18:55
“模棱两端”字面意思是指事物的两端都模糊不清,缺乏明确的界限。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在态度或立场上不明确,或在言论上故作模糊,难以做出清晰的判断或决策。
“模棱两端”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与辩证法有关。古代文献中常提到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的出处不详,但可以理解为反映了古人对于事物复杂性的认知。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决策过程中,模棱两端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信任危机。企业领导和政治人物被期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总是模棱两端,可能会失去公众的信任。
“模棱两端”可能引发一种焦虑感,因为缺乏明确的立场常常使人感到不安。在表达时,它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决策的重要性和明确态度的必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感到模棱两端。虽然我对多个专业都感兴趣,但始终无法做出决策,结果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后来我通过深入了解各专业的课程和职业前景,最终做出了明确的选择。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人生路上行走千里,
模棱两端岂能得意。
心中欲望如潮汹涌,
果断前行方可称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itting on the fence”,意指在某个问题上不作决定或持中立态度。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两者都传达了对立场不明确的批评。
通过对“模棱两端”的分析,我理解到在沟通和决策中,明确的立场和态度是极其重要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在态度上的坚定性。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避免模棱两端的情况,尽量做到言之有物,态度明确。
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清史稿·明珠传》:“明珠性谨慎,自初入阁,即以敏练自励,凡所陈奏,务期详尽,每事辄请诸僚议,不敢独断。”
《明史·刘吉传》:“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
《资治通鉴·唐纪》:“味道善敷奏,多识台阁故事,然而前后居相位数岁,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
《宋史·吕端传》:“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祁宫保~,怕事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