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1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4:53
“人模狗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人一样,像狗一样”,用来形容一个人外表或行为上看似端庄得体,但实际上却有些不堪、可笑,或是行为举止不符合其外表的样子。常用以讽刺那些表面看起来体面,内心却不堪的人。
“人模狗样”最早出现在清代,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它的构成可以追溯到对人和狗的对比。人本应有高尚的品德和举止,而狗则常常被视为低贱的动物。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表面与内在的差异。
“人模狗样”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人模狗样”反映了人们对表面与内在不一致现象的批判。尤其在追求物质与外表的时代,这一成语的使用更加频繁,体现出对真实自我的渴望与对伪善行为的反感。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贬义,令人联想到对伪装的愤怒与不屑。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关注内在的修养与真实的自我,避免被表象所迷惑。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个同事,他总是穿着名牌衣服,看似很有气质,但在工作中却常常推卸责任和敷衍了事。每当提到他时,大家都会说他是个“人模狗样”的人。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繁华背后人模狗样,
内心空洞不知羞。
笑看世事如浮云,
真情实意最珍贵。
在英语中,可以用“all show and no go”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表面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这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反映,提示人们关注内在而非外在。
通过对“人模狗样”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词汇,也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在日常交流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带有文化底蕴的成语,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与观点。
他也想象到怎样顺手儿教训教训那些人模狗样的科长科员们。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当老师了,~的。’我跟史义德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