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5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9:31
成语“皮开肉破”字面意思是“皮肤裂开,肉体破损”,用来形容受到极其严重的伤害或痛苦。引申义上,它常用于形容遭受极大的痛苦或折磨,尤其是身体上的伤害,常常带有夸张的色彩。
“皮开肉破”源于古代对身体受伤的描写,具体的历史典故不详,但它的构成字面上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学和兵器使用的背景。在汉字文化中,关于身体受创的成语较为常见,体现了古人对身体损害的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
“皮开肉破”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写战争、斗争、或极端境遇的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形容遭遇的痛苦,例如:“这次考试的难度让我感到‘皮开肉破’。”在演讲中,或许会用来强调某种困境的严重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身体的完整性象征着个人的健康和活力,因此“皮开肉破”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描述,也可以反映出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物理伤害的具体情境可能减少,但在心理上或情感上的“皮开肉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面对压力或危机时。
“皮开肉破”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痛苦和无奈,联想到身体上的伤害,很多人可能会想起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挫折或痛苦。这种强烈的形象往往能够引起共鸣,增强表达的力度。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长时间熬夜备考,感到身心俱疲,真的有种“皮开肉破”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我深刻体会到健康和休息的重要性。
在一首描写战斗的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刀光剑影间,皮开肉破声声惨; 敌手如狼,勇者无畏心中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ruised and battered”,传达出类似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感。但在不同文化中对身体伤害的表达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反映出各自文化的价值观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对“皮开肉破”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汉语中成语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刻性。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身体痛苦的描述,也反映了情感的深度和生活的复杂性。它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我理解和表达更为细腻的情感,也增强了我对文化背景的认识。
四个喽啰听了,那敢怠慢,登时上来两个,把大盗紧紧按住;那两个举起大板,打的皮开肉破,喊叫连声。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那汉子被李逵一斧劈在肩上,打得皮开肉破,倒在地上。”
《金瓶梅》第二十三回:“西门庆一拳打在潘金莲脸上,打得她皮开肉破,血流满面。”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宝玉被贾政一顿棍棒,打得皮开肉破,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西游记》第五十一回:“那妖精又变作一个大白兔,跳将出来,被行者一棒打在背上,打得皮开肉破。”
《水浒传》第三十四回:“秦明吃他一棍,打得皮开肉破,鲜血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