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52:09
成语“群起攻之”字面意思是“众人一起向某个目标发起攻击”。其基本含义是指许多人联合起来攻击或批评某个人或事物。常用来形容在某种情况下,群体的力量显著,众人齐心协力,形成对某一对象的强烈反对或攻击。
“群起攻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群起而攻之”,意指众多的人一起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攻击。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集体力量的重视,强调在特定情况下,众人的力量可以形成巨大的冲击。
“群起攻之”常用于描述社会舆论的现象,如公众对某个**、人物的广泛批评。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描绘一种集体行动的场面。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对某个行为的共同指责。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群起攻之”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环境下尤为常见。网络暴力、舆论风暴等现象使得该成语的使用频率大幅上升,反映了集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在某些文化背景中,这种现象可能被视为正义的体现,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批评为群体盲从。
该成语通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可能引发对集体力量的敬畏或对舆论暴力的担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要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被动卷入无谓的攻击中。
在我的生活中,曾目睹一位同学因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而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和攻击。这种“群起攻之”的现象让我意识到,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受到压制,反而需要勇气去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小镇上,年轻的画家艾米莉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赞誉。然而,邻居们对她的作品产生了误解,纷纷群起攻之,指责她的画作“丑陋”。面对压力,艾米莉选择了沉默。最终,她的作品在一个展览中获得了大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邻居们意识到自己的偏见,纷纷向她道歉。
在英语中,可以用“mob mentality”来描述类似的现象,强调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但“mob mentality”通常包含负面的含义,暗示群体行为的非理性和盲目,而“群起攻之”虽然含有攻击性,但更多强调了行动的团结性。
通过对“群起攻之”的深入学,我对集体行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现象,更是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舆论环境的反映。理解它有助于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对群体行为的看法,同时也提醒我在言语交流中保持理性,多角度思考问题。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不多两日,杨愕的回信来,说是这其中一定有人播弄,务要探听明白,~,方是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