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0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32:16
成语“兴观群怨”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引起众人的怨恨”,基本含义是指某种行为或言论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怨恨,通常用于描述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失误而导致群众的不满情绪。
“兴观群怨”出自《汉书·王莽传》,原文是“兴观群怨,众志成城”。成语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对统治者行为的敏感性,以及群体情绪的影响力。在古代,统治者的决策往往会影响民众的生活,若决策失当,必然引发怨恨。
“兴观群怨”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兴观群怨”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百姓情绪的重视。在古代,统治者若忽视民意,必然遭到反抗与不满。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政治、经济、社会政策时,决策者需谨慎,关注民众情绪,以避免引起广泛的不满和抗议。
“兴观群怨”让我联想到社会动荡的场景,民众因不满而聚集、抗议的画面。它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考虑集体情感,避免无意中伤害他人,这在沟通与表达中尤为重要。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个项目的决策,因未充分听取团队意见,导致团队内部产生了分歧和不满。经过反思,我意识到这正是“兴观群怨”的体现,未来应该更加注重团队的声音,以避免类似问题。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朝廷决策如秋风,
民心惶惶恐难平。
兴观群怨声声起,
何时君主识民情?
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于“兴观群怨”的表达可能是“to stir up public resentment”,同样强调了引发公众不满的行为。在不同文化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对公众情绪的关注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兴观群怨”的学,我意识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理解这样的成语不仅能够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还能增强我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文心雕龙·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文选·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袟叙,故淟涊而不鲜。”
《诗品序》:“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兴者,起也;比者,喻也;赋者,直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兴观群怨,亦可以见矣。”
《文心雕龙·明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兴观群怨,亦可以见矣。”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明·顾起元《竹浪斋诗序》:“欲如古之所谓~多识者,杳然不可复得于篇什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