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2:47
成语“披发文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披散头发和身体上纹身。它指的是一种极具个性化和反叛性的外表,通常与某些社会群体或亚文化相关联。基本含义上,它常用来描述那些不拘小节、追求自我表达的人,尤其是在外貌和个性上表现得比较张扬。
“披发文身”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的风俗惯、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传统上,披散头发和文身被视为不符合儒家礼仪的表现,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中,文身往往与犯罪或少数民族文化有关。随着社会变迁,特别是现代文化的影响,披发文身逐渐被一些年轻人视为个性和反叛的象征,体现了对传统规范的挑战。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
在现代社会中,披发文身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它不仅是个性的展示,也反映了对社会规范的挑战。不同文化对披发与文身的接受度不同,在一些文化中,这种表现被认为是艺术和自我表达,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不羁或不道德。
“披发文身”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自由与反叛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和独立。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我去探索自我的表达方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朋友,他身上满是文身,并且总是披着长发。他的个性非常开朗,乐于接受新事物,常常带给我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我在与他的交流中,逐渐学会了欣赏多样性与个性。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到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经历,她从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逐渐转变为一个“披发文身”的艺术家,象征着她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于“披发文身”的概念可以用“tattooed and free-spirited”来表达。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也同样体现了对个性和自我表达的追求,但在接受度上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披发文身”的分析,我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和社会的变迁。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提醒我关注个性与自我表达的重要性,鼓励我在表达中更敢于追求独特的声音。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水经注·温水》:“《林邑记》曰:‘朱吾以南,有文狼人,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鱼,采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县南有文狼究,下流径通,川际生光,兰我我洮漾,异竹圆基,条间垂蔓,菜叶蔓枝,荣高理韵,生光,味凌兼筠,气夺众芳,其竹圆基,别有殊类,皆连翘木,结出若大实,则概节而蔓生,理细韧,以水灌之,则渐升木而滋茂矣。其树则披发文身,而内向也。’”
《后汉书·东夷传》:“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俗皆徒跣,以蹲踞为恭敬,头号上无冠,被发文身。”
《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人披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披发文身,以象鳞虫。”
禹入裸国,~;墨子入楚,锦衣吹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