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3: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3:23
成语“削觚为圆”字面意思是把一个方形的触角削成圆形,主要用来比喻对事物进行不必要的修饰或改动,或是为了迎合某种标准而改变原本的形态。它所传达的核心含义是强调不应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实际用途。
“削觚为圆”出自《庄子·外物》一书。庄子在书中提到,有人为了迎合世俗的标准,将原本方形的觚(一种古代的酒器)削成圆形,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与真实的重要性。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干扰和不必要的修饰。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削觚为圆”在**文化中反映了对自然、真实和个性的追求,尤其在道家哲学中更是强调顺应自然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虽然面对外界压力和潮流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盲目的追求,力求保持个性和真实。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回归与坚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外界标准的影响,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但“削觚为圆”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和价值在于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完美。
在我自己的学*和生活中,我常常会面临选择是迎合他人期望还是坚持自我的困惑。有一次,我在写一篇论文时,原本想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由于害怕老师的评价,我把内容进行了修改,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这让我明白了“削觚为圆”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我努力在写作中保持真实。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削觚为圆,世态如潮,
追求虚华,失去根本。
唯有真心,方显光芒,
不必迎合,便是自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fit into a mold”,也强调了为了适应某种标准而改变自我。这种现象在各个文化中都普遍存在,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期待的适应与冲突。
通过对“削觚为圆”的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保持真实的重要性。在表达自我观点时,追求内在的真实而非外在形式的完美,才能更好地展示自我价值和个性。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上有指导意义,也为我提供了生活中的思考方向。
盖在于乘均轴之枢,握刀尺之要,划邪为正,削觚为圆,能使善之必迁,不谓恶之尽无。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北史·崔宏传》:“宏少有隽才,号曰冀州神童。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屯于行唐,访诸豪右,宏与卢溥等俱见以充郎吏。道武还中山,拜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左丞,参预机要,恒领黄门。又从幸邺,典摄留台。车驾还京,除高阳太守。”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弱冠,弘厚,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除秘书郎,太子舍人。退默少交接,与袁淑、谢庄善。迁司徒左西属。兄僧绰,为刘湛所害,僧虔免官,废处凡十余年。明帝立,拜吏部尚书,寻加散骑常侍。”
《晋书·文苑传·李充》:“充幼冲秀异,长标令誉。善楷篆,妙参钟、索,世咸重之。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累迁中书侍郎。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累迁中书侍郎。”
《后汉书·郑玄传》:“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瑰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