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3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9:24
成语“怀觚握椠”字面意思为“心中怀有觚状的器物,手中握着椠状的工具”。其中,“觚”是一种古代的酒器,通常用于盛酒;“椠”则是古代的一种工具,用于制作或操作某种物品。整体而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有志向,但手头的工具或手段不足以实现这些志向,表达了一种无奈和矛盾的情感。
“怀觚握椠”的确切来源不明,但它可能源于古代文人的思考与表达,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在古代文学中,许多诗人和文人常常表达自己心中理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这个成语正好体现了这种情感。
该成语可以在以下几种场景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常常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语“怀觚握椠”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它反映了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竞争时,年轻人常常感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怀觚握椠”带给我的一种复杂情感,既有对理想的渴望,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挫败感。这种情感使我更加理解在追求目标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促使我思考如何更好地调整心态,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曾多次感受到“怀觚握椠”的情形。例如,在准备某个重要项目时,尽管我有很多创意和计划,但由于资源限制和时间压力,最终只能实现部分目标。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也让我学会了更为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计划。
在古风诗歌中,我尝试使用“怀觚握椠”来表达一种无奈的情感:
月明孤影照窗前,
怀觚握椠梦难圆。
志向高远天涯路,
无奈何,唯叹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表示一个人面临两难选择,无法找到解决办法。虽然两者在具体情境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矛盾。
通过对“怀觚握椠”的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一成语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加理性与务实。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刻含义,有助于我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成长。
海内之士,怀觚握椠之伦,介景者锵羊,祝延者■(氵從)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别集类二十七·怀麓堂集》:“李东阳文章宿老,蔚为大宗,其在阁籍,承刘、谢之后,张、桂之前,屹然为词林砥柱。其诗则原本少陵、随州、香山以迨宋之眉山、元之道园,兼综而互出之。其诗文集一百卷,别集十卷,诗话一卷,杂记一卷,皆怀觚握椠,刻意研求,一字一句,必斟酌于古人之法,而归其平正。”
《清史稿·文苑传一·顾炎武》:“炎武勤于著述,又好远游,足迹遍天下。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宋史·文苑传五·刘恕》:“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著《五代十国纪年》以拟《十六国春秋》,又采太古以来至周威烈王时事,《史记》《左氏传》所不载者,为《通鉴外纪》。”
《梦溪笔谈·艺文一》:“唐人作诗,类皆汎取经史,不专于一家。故其诗多有可观者。今人作诗,专取李杜,而于经史则不之顾,故其诗多不工。怀觚握椠,非读书不可。”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怀觚握椠,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