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8:27
成语“怀冤抱屈”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是心中怀有冤屈,表示一个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指责,心中感到委屈和不满。基本含义是指处于一种不公正的境地,难以解脱或申诉的状态。
“怀冤抱屈”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原句为“抱屈怀冤”,意思是心中抱着冤屈。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不公正对待的愤懑,表达了一种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主人公因误解或陷害而感到委屈的情节。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或同事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感到不满。在演讲中,可能用于强调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呼吁对弱者的关怀。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冤屈与正义的主题常常出现在文学和历史中。通过“怀冤抱屈”这一成语,可以反映出社会对于正义的渴望和对不公现象的敏感。在现代社会,随着法治观念的增强,表达冤屈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社会、法律救济等方式成为人们对抗不公的手段。
“怀冤抱屈”常常引发负面情感,如愤怒、无奈和不平等。这种情感反应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许多人在遭遇不公时都有类似的感受。它使我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且对他人给予同情与理解。
在工作中,我曾因一个项目的失败而被同事误解,感到怀冤抱屈。通过沟通和澄清误会,才解开了心中的委屈。这个经历让我体会到及时沟通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古老的王国里,有位年轻的骑士,他为国出征,却因一场误会被指控为叛徒。骑士怀冤抱屈,历经艰险,最终找到了真凶,洗清了自己的冤屈,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在英语中,可以用“wrong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尤其是指被不公平对待的人。然而,表达的方式和深度可能与“怀冤抱屈”有所不同,后者更强调内心的情感和对正义的渴望。
“怀冤抱屈”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关注不公正现象,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使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公正的问题。
所欲既多,理无悉当,怀冤抱屈,非止百千。
《聊斋志异·卷十一·冤狱》:“张氏怀冤抱屈,诉于公庭,终不得直。”
《清史稿·列女传一·李氏》:“李氏怀冤抱屈,誓死不从。”
《明史·宦官传一·刘瑾》:“瑾怀冤抱屈,竟不得白。”
《宋史·列女传·陈氏》:“陈氏怀冤抱屈,终不得伸。”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太后自入宫掖,未尝有过,但以怀冤抱屈,不得伸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