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4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6:11
“佶屈聱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口齿不清、发音困难”。它通常用来形容说话含糊不清、发音拗口的状态,或指某种文字或语言表达的晦涩难懂。
该成语源自《庄子·外物》,原句为:“佶屈聱口,舌端之音,非所宜也。”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文人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有关,强调了表达的清晰与流畅。
“佶屈聱口”常用于文学作品、论文、演讲等场合,尤其是在批评某人或某种表达方式时。例如,在评估一篇文章或演讲时,可能会说:“这篇文章的语言佶屈聱口,让人难以理解。”
同义成语:拗口、吞吞吐吐、含糊其辞
反义成语:言简意赅、口齿伶俐
在**文化中,语言的流畅和表达的清晰被视为一种修养和能力。成语“佶屈聱口”反映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尤其是在文学和演讲中,这种能力常常被视为成功的关键。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适用性,尤其是在公共演讲和写作中。
“佶屈聱口”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困惑和不适的感觉,常常联想到在交流中遇到的障碍。这种不畅的表达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上的困难,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和信息传递。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些表达不清的情况,比如在团队会议上,有同事用较为复杂的术语来描述问题,结果大家都听得一头雾水。我提出简化表达的建议,使得信息得以更清楚地传达。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佶屈聱口”:
月明照庭前,风吟拂柳间。
言语虽轻柔,佶屈聱口难。
心中千般意,终是难传达。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展示了情感的复杂性与表达的困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ngue-tied”,用来形容因紧张或困惑而无法顺畅表达的状态。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语言表达的重视,这种比较显示了沟通的普遍挑战。
通过对“佶屈聱口”的学,我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在交流中清晰度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增强了我在不同场合中的沟通能力,这在我的语言学和职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佶屈:曲折、不通顺;聱口:不顺口。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郭沫若《王阳明礼赞》:“佶屈聱口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