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4:02
“喊冤叫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高声呼喊冤屈”,通常用来形容遭受不公对待而进行控诉或辩白的行为。其基本含义是指在受到冤屈或委屈时,向他人诉说自己的不满和不公,以求得理解或申冤。
“喊冤叫屈”源于古代社会对冤屈问题的重视,尤其是在法律和社会公正方面。成语中的“冤”指的是冤屈或委屈,而“屈”则是指被迫承受的不公正待遇。虽然具体的文学出处可能难以追溯,但类似的表达在古典文献中屡见不鲜,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喊冤叫屈”在**文化中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重视,尤其在历史上,许多冤案和冤屈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同样具有重要性,尤其是在法律和社会正义的讨论中,强调了弱势群体的呼声和权利。
该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悲愤和无奈的情感,联想到许多人在遭受不公时的呼喊和抗议。这种情感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也让人更加关注身边的冤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过朋友因工作上的误解受到不公正对待,他常常感到委屈,最终选择“喊冤叫屈”,通过沟通和解释,终于得到了解释和纠正。这让我意识到,有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小镇上的居民,因一场误解而集体受到指控。他们齐心协力,喊冤叫屈,最终通过证据和团结的力量,洗清了冤屈,恢复了名誉。
在英语中,“to cry injustice”或“to plead one's case”可以与“喊冤叫屈”相对应,表现出对不公的控诉和对正义的追求。不同文化中对冤屈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对公正的渴望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喊冤叫屈”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成语,更是反映人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呼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价值,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勇敢表达自己的声音。
金桂将桌椅杯盏尽行打翻,那宝蟾只管喊冤叫屈,哪里理会他?
《宋史·岳飞传》:“飞曰:‘臣愿陛下速赐指挥,俾臣得效死力,以报国恩。’帝曰:‘卿忠义之心,朕已知之。但卿宜自爱,勿为群小所惑。’”
《后汉书·杨震传》:“震上疏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所以广聪明而纳忠谏也。今陛下即位以来,未闻有直言之士,岂以臣等愚暗,不能识大体乎?’”
《汉书·王莽传下》:“莽既不食,又不能自引决,左右前后莫敢正言,皆曰:‘天子圣明,臣等愚暗,不能识大体。’”
《左传·宣公十五年》:“楚子围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你~也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