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3:35
“喉焦唇干”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喉咙干燥、嘴唇干裂。它通常用来形容口渴或因缺水而导致的身体不适,常常与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或长时间不饮水相关联。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理反应。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述常常用于描绘人物在艰苦环境中的痛苦与挣扎。
“喉焦唇干”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喉焦唇干”可以反映出人们对水资源的珍视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干旱地区,这个成语可以提醒人们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喉焦唇干”常常让我联想到炎热的夏天和疲惫的旅行。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对艰难环境的反思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使用这个成语时,能引发共鸣,唤起人们对口渴与解渴的深刻体验。
在一次野外露营中,因没带足够的水,我体验到了真正的“喉焦唇干”。这让我更加体会到水的重要性,也让我在之后的旅行中更加注重准备和规划。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烈日炙烤大地,
我在沙海中行走,
喉焦唇干,心如火焚,
渴望那清凉的甘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dry throat”或“parched lips”,同样描述了口渴的状态。这些表达在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情感色彩,尤其是在炎热或缺水的环境中。
通过对“喉焦唇干”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生理状态的描述,更能够传达一种情感体验。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们在沟通时关注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描绘。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有趣。
龙马上山,焦无水泉,喉焦唇干,渴不能言。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曰:‘吾闻之,喉焦唇干,不可以言。’”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之,喉焦唇干,不可以言。’”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吾闻之,喉焦唇干,不可以言。’”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喉焦唇干,不可以言。’”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如楚,楚子与之言,荀息曰:‘寡君之使臣也,喉焦唇干,不敢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