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3:56
“喋喋不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停地说,形容人说话唠叨、絮叨,常带有贬义。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持续不断地说话,内容往往琐碎或无关紧要,令人感到厌烦。
“喋喋不休”的来源与古代文献有关。成语中的“喋喋”意为啰嗦、唠叨,常形容声音细微而又频繁的样子。“不休”则表示不停息。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一书中,原文描述了对话中不断重复和唠叨的情景,体现了对无意义话语的批判。
“喋喋不休”可以出现在各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喋喋不休”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珍惜和对无效沟通的厌烦。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简洁明了的表达,避免冗长的对话,因而这一成语在现代交流中具有一定的共鸣。
“喋喋不休”常常带有负面情感,联想到烦躁、不耐烦的心情。当我听到某人喋喋不休时,常常会感到厌烦,甚至会想要转移注意力。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在交流中,简洁和重点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总是喋喋不休,讲述自己的琐事,有时让我感到困扰。我尝试通过适当的插话和引导,帮助他把话题引向更有意义的方向。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喧闹的咖啡馆,坐着一个喋喋不休的年轻人,他的声音如同背景音乐一般,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旁边的女孩耳朵已经听得发麻,心中默念:‘简明扼要,才能赢得倾听。’”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alking non-stop”或“rambling”,它们同样带有对冗长话语的负面评价。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喋喋不休的厌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对“喋喋不休”的学习,我认识到在沟通中,适度和有效性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使我在交流时更加注重内容的质量而非数量。这对于提高我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宋史·文苑传·欧阳修》:“欧阳修喋喋不休,文采斐然。”
《晋书·王衍传》:“王衍喋喋不休,言不及义。”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喋喋不休,终无成事。”
《汉书·艺文志》:“喋喋不休,言多而无当。”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喋喋不休,言辞繁复。”
西汉时期,汉文帝派一位公主给匈奴王稽粥做王后,确保边境安宁,让宦官中行护送公主前去,中行到后就投降匈奴,为匈奴出谋划策。汉朝的使臣去讥笑匈奴人一家住一个帐篷,中行回敬他们只会衣冠楚楚喋喋不休地说过没完
廖二嫂还满腹闷气,~。